元旦来临,春节将至,又到了一年里电影行业最热闹也最紧张的时候。在这个头等重要的档期,各路电影营销手段齐上阵,抢夺全国观众的注意力。看电影送、送橙子还能看下雪,短视频里可以看遍一部电影的名场面、拍摄花絮以及映后交流,演员们不远万里来到你的城市,给观众唱歌跳舞讲故事,当场许下“票房多少亿就怎样”的豪赌。
从最早的报纸、电视宣传到直播卖电影票,中国的电影营销始终踩在时代的节点上,没错过一个流行的浪潮。归根结底,电影营销的本质就是电影找到并且吸引受众群体的过程。奇招尽出的电影营销究竟给电影票房带来了多少加成?给中国电影行业带来了多少加分?为何总是引来褒贬不一的争议?我们邀请了三位业内人士,一起讨论电影营销的这些年那些事。
3号厅检票员工
环境变化无常,营销应接不暇
这些年来,中国电影面临的市场及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没有规律可循,也导致经验主义不适用。一部影片,拿以往某部类似的电影作为参考去营销,未必有效。盘点了今年电影营销的成功案例和反面教材之后,3号厅相信,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出路。
口碑的崩塌
今年,《燃冬》上映期间,影评自媒体“3号厅检票员工”的广迪发了一条上千字的微博,大意是说《燃冬》的一些观影门槛,观众要放弃在意性向,因为片中只有“人喜欢人”,情欲是流动的,观众也不要考虑现实性和当代性,一切都是偶发的,理想化的,这部片不是在讲故事,只是在讲几个痛苦的年轻人短暂逃离现实的过程,结果是在一开始就定死的,他们要么死,要么回到现实,接受了这些前提,我们才能谈后续的解读。很快,这段话上了热搜,但讨论很少,反驳也很少,大多是一些对电影的辱骂以及对3号厅写作动机上的揣测。
3号厅和我们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声音明显高了一些,那不是一种委屈而是一种伴随着玩笑意味的语气,他打趣说我们业内不少人其实都喜欢《燃冬》,但已经没人敢公开说了,大家都只能私下聚会的时候聊聊。
随后他谈了不少对这部片的喜欢,譬如觉得这部电影有法国新浪潮的,是中国大陆电影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气质,光这一点,就赢过很多电影了。我们顺势将话题引到了《燃冬》的宣发上,他很直白的告诉我们,这部片口碑的崩塌,很大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的宣发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首先,《燃冬》选择的上映档期是七夕,这个档期在业内被称为one night档,只存在一个晚上,第二天瞬间腰斩跌落,不过,爱情片在这一晚的票房可能非常高。很可能,片方想复制当年跨年档卡点接吻营销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上映前的宣传,《燃冬》选择了短视频,而且选的都是最容易让人误解的片段。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嘴对着嘴传冰块,单看这个片段,观众很难理解一部爱情电影为什么出现这样暧昧的三人行,甚至让七夕当晚去看电影的情侣感到冒犯。在3号厅看来,《燃冬》非常需要被解读,而且不是短视频能完成的解读,只能通过文字或者长视频用较长的篇幅才能讲清楚。
然而,在口碑发酵之前,《燃冬》没有被解读,没有人告诉观众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3号厅认为这是他们这些人的责任,“关注凯时kb88官方的人其实有一个需求:我喜欢一部片子,但我讲不出来它好在哪里,你能说清楚,还能成为我向别人推荐这个片子的工具。对于喜欢《燃冬》的观众来说,他们从始至终都没有等到这个工具。”
选择了这样的宣传,结果显而易见。《燃冬》的票房只有两千四百万,口碑更不用说,直接沦为群嘲的对象,宣发错位导致进场的观众注定认为这是烂片,喜欢《燃冬》的人也不敢出来维护它了,整个舆论场上只剩下了一种声音。最后,这部电影成了一个年度笑话,主演刘昊然和周冬雨,还有导演——之前口碑不错的陈哲艺,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舆论的影响。
营销的典范
在3号厅看来,很多沦为笑话的电影宣发,背后的一个根源是电影的特殊属性。电影是商业性和艺术性并存的混合体,这两种熟悉延伸出了电影营销是经济行为和文化行为的一种并行,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后者,电影卖不出去,只有前者就是宣传与电影内容背离、为博眼球不择手段。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前段时间,3号厅和业内朋友的闲聊时听到了一句话,他觉得这是一种解法——电影生产经营者应该基于具有美德的经营使命和愿景,去实现盈利目标。这个美德,在他的理解力,是指电影交流工具的属性。
看电影是观众和主创的远距离交流,里面有表达。括还有观众和观众的交流,大家会互相讨论电影里的表达。这给了电影美育的功能,也因为讨论空间的存在,让电影有了加强社会包容的功能。上升到这个高度之后,电影的传播里便混杂了社会使命,你不能为了卖钱,违背这种使命,这种美德。
电影的宣传营销必须把电影作为交流工具的属性放在首位,让内容准确抵达观众,完成交流,再谈怎么赚钱。只为赚钱,曲解了电影,比如把一部有爱情元素的文艺片营销成适合在情人档看的爱情电影,自然会引来观众的差评。
在3号厅的观察中,今年的一个电影营销典范是《奥本海默》。很多观众对导演诺兰的预期是《盗梦空间》《信条》这样的商业大片,但《奥本海默》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再加上诺兰擅长的陌生化叙事,大量的时间线打乱,影片的观感有一点晦涩。所以,业内对《奥本海默》的大陆票房预期并不高,三亿左右。然而,实际的票房比预期高很多,更神奇的是,这部影片没有出现口碑的下降。刚上映时豆瓣评分8.6,一度冲到8.9,最后稳定在8.8。
3号厅复盘了《奥本海默》的整个营销过程,发现有一个因素很关键——片子选择上映的档口不是周五,而是周三。上了一天班还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是真正喜欢诺兰的人,这群人是高质量的影迷,片方用这样的方式把优质观众筛选出来了。他们看完电影,会在接下来的周四、周五输出一些优质评论,因为电影质量非常好,前期的口碑一定是好的。这些评论也适时地调整了后续的观众对电影的预期,接下来在周末进入电影院的观众已经听说《奥本海默》不是商业大片,有一些晦涩,看电影之后不会太失望。于是,往后的每一步都顺了,一批又一批想看这类电影的观众进入电影院,口碑往上涨,票房往上涨。
另一个营销典范是文艺片,本土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和《燃冬》一样,这部电影也有很多容易被误解的地方,比如麻雀乱飞、诗歌以及人物胡言乱语,很容易被归为不知所云的电影。如果做短视频营销,片中有不少喜剧片段很有爆点,比如冰箱里的外星人,但这些片段会让观众以为它是一部喜剧片,实际上它是一部带喜剧元素的文艺片,是作者型电影。
好在,《宇宙探索编辑部》没有选择短视频营销,而是在上映前请大量文字博主为电影做深度解读。前期路演去的也是北大、清华,让一群相对精英的、有讨论能力的人看片,把一波高质量的口碑放出去。再往后片方通过各种解读告诉观众,电影中有一种情绪——疯,这种情绪是各种人群都能共情的,这就把片中原本需要用“主义”这样的词表述的内容拆解得非常通俗,让更多人感受到电影的魅力,调动了很多平常不看文艺片的人进入影院。最后,《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票房远超预期,将近八千万,是文艺片很难达到的。
巧用短视频
在短视频营销上,今年有两部电影特别出色,《孤注一掷》和《长安三万里》。虽然广迪不喜欢这两部电影,但是不得不承认短视频营销非常成功,而且是正向的、不欺骗的营销。
《孤注一掷》还没上映,两个短视频就爆了,一段是王传君演的角色拜佛,刚吩咐手下去杀人,转头就换了一副面孔,对着佛像异常虔诚;另一段是诈骗团伙内部分工,然后讲今天睡地板,明天到地板,所有人癫狂的样子。打动观众的,前者是王传君的表演,演技是所有群体的观众都能感受到的,后者是之前少有影像记录诈骗团伙内部的情景,有一部电影呈现了,自然会引起的兴趣。
《长安三万里》,广迪觉得更厉害。最近十年全世界最长的动画,电影院给的排片量不会大。业内预期票房只有三亿,但最后六亿都不止。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抖音爆了。影片中,李白被贬,流放到半路,天下大赦,他也不用流放了,当即在船上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安三万里》上映时,疫情放开不久,这几年,人们过得都不容易,我们没有被流放,但好像也被流放了三年,疫情终于放开,我们也体会到了“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话没有门槛,所有人小时候都念过,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家的情绪出口。
在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电影需要文字解读,什么样的电影需要短视频宣传。假如,当时《燃冬》选择了更适合他的营销方向,这部电影的走向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乱象的背后
广迪的大学专业是市场营销,他知道,营和销是两个概念,营是运营、策划,销是销售,营在前,约占百分之八十,销在后,占百分之二十。放在电影中,营销应该前置,不能等电影拍完了才想怎么宣传,理想的状态是在电影立项阶段就制定一套营销策略去执行,制作期间准备物料,有节奏地进行推广,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影营销链路。
为了搞清楚电影营销到底被什么因素影响,他闲暇的时候看过十几篇学者专家的论文,他们试图用统计数据来总结中国电影票房到底会被哪些因素影响,结果他发现每篇论文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每一年的结论也不一样。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电影营销的复杂性极高,上映档期、政策、社会情绪、民间舆论甚至身份政治、性别矛盾都有可能影响一部电影。这些年来,中国电影营销在不断应对频繁的变化。广迪观察到,这两年,中国电影营销越来越被动,危机公关的比重越来越高,在策划之前,先要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电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社会的包容性的变化。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没有文艺院线,文艺片和商业片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文艺片的观众群和商业片的观众群数量悬殊,在同一个时间段抢排片,必然导致商业片越来越挤压文艺片的生存空间。这可能也是《燃冬》这些文艺片选择下沉的、欺骗式的营销的原因之一,正常宣传很可能赚不到钱,于是剑走偏锋。我们需要文艺片影院,每天的黄金时段放映的都是文艺片。到那时候,也许文艺片的整容式营销自然会消失。
王诗淼
两个战场,两种战略
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寻求国际电影节的青睐,也期望在海外市场中分一羹。王诗淼是媒体深焦deepfocus的负责人,也是国际发行团队视幻文化parallax films的初始成员之一。在两方面的工作中,她感受到了国内营销和海外销售的差异,也从中看到了中国电影未来可能的方向。
出征海外
一部中国电影,在国内的营销和在海外的销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情。国内的营销包括面对大众的宣传工作和院线发行工作两大部分,简称“宣发”。海外的销售主要是向当地的发行公司推销影片,让他们购买电影的海外凯时kb88官方的版权,在当地的电影院线以及流媒体渠道发行。
王诗淼所在的团队视幻文化parallax films做的正是海外销售的工作。他们先把影片推向海外的电影节,同时向海外各个国家地区的当地发行商销售电影的海外凯时kb88官方的版权。电影节是一部电影迈向更多国家、地区的前哨,一部中国电影入围了戛纳电影节或者柏林电影节,它的海外销售的机会立刻翻倍。
这项工作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点,将影片投递到各大电影节。每一年,全球电影节有一份时间表,一月是圣丹斯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二月是柏林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是每年五月,六月份有国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再往后,八月是洛迦诺电影节,紧接着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到了十月,进入釜山国际电影节和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时间,十一月则是东京国际电影节… …在这个周期里,再结合在国内的目标档期,片方和国际发行代理公司需要一同决策将哪个电影节作为影片世界首映的平台。
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选片团队,一部电影需要先被选片团队选中,成为“入围影片”,然后才会进入评审环节。王诗淼和她的同事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选片团队,他们要让片子进入选片人的视野且能够多看两眼。
一部电影有国际发行代理,说明这部影片已经经过了一轮专业的筛选和审查。在过去这些年的工作当中,视幻文化代理的多部电影进入了柏林、戛纳、威尼斯、鹿特丹、釜山等国际上最重要的电影节,这是一份有说服力的品牌背书。在跟选片人的来回沟通中,视幻文化的团队会告诉选片人这部影片与中国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关系,它和其他华语片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有些电影比较本土化,他们就会帮助选片人降低理解门槛。这些工作最终的目的都是让选片团队更加理解和认真看待他们推荐的电影。
王诗淼观察到,全世界有电影工业的地方对华语片多少都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他们会期待影片揭露一些社会现实,有一些中国奇观的展示。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扭转,因为这样的影片之前在海外拿了很多奖,吸引了很多关注。同时,电影节也在积极地释放自己的姿态,贴合时代的语境。近几年可能是女导演最好的时代,视幻文化看到了电影节对于女性创作者的支持,也会将代理女导演的片子这些因素纳入考量标准。
首映的风险
一部华语电影节的国内首映是需要多多谋划和风险评估的。王诗淼和她的同事们也会跟片方一起商量,是去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是去first电影展或者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会要求参与竞赛单元的影片在上海进行世界首映或国际首映,first和平遥对于影片的首映规格的要求则相对宽松许多。
当然,对于要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华语片来说,片方往往更愿意去柏林、东京这些国际影响力更大的电影节试一试。这样也相对安全,因为影片在海外的电影节上遇到的中国观众人数总归是有限的,既可能拿到一个高标准的奖项,电影的前期口碑也更加可控一些。
电影节的观众是相对挑剔、苛刻的一群人,即使一些不错的电影,他们也可能不买账。现在,国内的电影节的电影放映活动越来越多,看起来是一个电影与观众见面的好机会,但其实对很多电影来说是一个风险点。这几年来,王诗淼观察到,一些片子刚刚在电影节首映,分了低分,打分的也仅是在电影节看到影片的少数观众,这样的开分对于任何电影都是致命一击。而前期口碑不好,会直接导致很多观众不愿意去看,对小成本电影的伤害尤其大。
因此,王诗淼和她的同事们经常提醒片方,一定要非常谨慎地选择是否在国内电影节做首映,以及在哪个电影节做首映。如果国内电影节首映和电影上院线的时间相差比较大,那么电影节首映或许不会对发行和票房产生实质性的积极作用,反而有可能导致口碑崩塌。更大的问题是,文艺片的观众量是很小的,如果最核心的观众已经在内地各个电影节看过片子了,等到在影片院线上映的时候,票房就被稀释了。所以,对那些在国外的电影节已有收获的影片来说,为了保护前期口碑,片方不要在国内电影节上做首映,让观众保持期待,直接电影院见,或许也是一种选择。
电影的选择
视幻文化近来参与的项目中,成本非常低的独立电影少了,更多的是有一作体量、多少有一些明星演员、在制作和宣发环节都有预算的影片。在多年的工作中,王诗淼看到,文艺片在营销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太多了,最大也是最根本的难题在于没有宣发预算,至今也没有解法。她得到的启发是,不管商业片还是文艺片,无论有多少营销预算,一定要从项目开发阶段就想清楚这部电影要怎样做营销。现在,越来越多的导演也有这个意识了。
王诗淼也看到,对一部影片的成败来说,档期是相当关键的。我国所有电影的档期都需要国家审批,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能够上哪个档期其实是各方博弈的结果。每到春节、国庆这样的大档期,国内的几家头部发行公司都会坐在一起开会,讨论今年我家有哪部电影,你家有哪部电影,我们让哪些片子上这个档期,怎么引导舆论走向,实现多方共赢。
近几年大热的短视频营销的确给电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票房,让电影被更多人看到。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短视频占据了很多人大量的碎片时间,营销的第一要义就是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想要获得更高的到达率,一定首选短视频平台,这种转移太自然不过。
王诗淼经常从一部电影的片尾字幕窥见电影营销的细分程度和混乱程度,有的分为短视频营销、新媒体营销两大部分,有一些公司专门做短视频的制作,其中制作是一部分,传播又是另一部分,有时候,营销公司会把部分工作分包出去,这也是营销乱象的原因之一。
作为影视从业者,王诗淼基本不会受短视频营销的影响去看电影,但她接受这种宣传方式,只要是正向引导就好。毕竟电影说到底也是一门生意,销售工作的艺术就在于,怎么做能卖出更多电影票,怎么能卖更多国际地区的凯时kb88官方的版权,让一部电影被更多的人看到。
刘露
电影是海,营销是浪
刘露在多年的观察中发现,电影营销的作用在之前的很长时间内被高估了。千变万化,决定票房的最大因素仍然是电影内容,营销宣传是推波助澜的浪花。一部电影,潜心回归创作,然后顺着内容做营销,让观众带动观众,才有可能形成合力,将票房推上高位。
从微博到短视频
刘露第一次感受到自媒体的强大宣传效果是在2012年,那还是微博的时代,话剧《驴得水》首轮演出的时候,刘露和周申作为编剧、导演照例邀请相熟的媒体人以及各界朋友来观看。这是最传统的营销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
没想到,这部话剧赢得了高度的好评,前来观看的媒体人纷纷把在观后感发在了微博上,他们大多是微博大v,立刻为《驴得水》带来了新一波观众,从线上到线下,口碑一个传一个,结果,一部规模不大的话剧引起了巨大的声浪,引发了北京上海文化圈的热烈讨论。接下来,《驴得水》一票难求,到全国各地演出都是满座。这让刘露意识到,微博这样的自媒体也有巨大的宣传影响力。这股影响力持续了很多年,余波一直到2016年,刘露、周申把《驴得水》改编成电影上映的时候,还有人因为话剧的口碑去看电影。
话剧没什么宣传费用,《驴得水》基本上没花宣传费,靠口碑效应成了爆款话剧。然而,对一部电影来说,一小群kol的声量恐怕是不够的,因为电影的受众群体比话剧庞大得多。电影《驴得水》上映时,话剧《驴得水》已经演出了两三百场,电影提前点映了一晚上,刘露通过后台数据得知,观众比过去三四年看话剧的总人次都多。这是直接在电影院面对电影的茫茫大众,他们会有自己的感受,喜欢还是不喜欢,不是几十个人能够影响的。
刘露和周申的第二部电影《半个喜剧》上映是在2019年,微博的影响力已经式微,电影圈开始用新的方式为电影做宣传。当时,宣传公司给他俩看了一段短视频,不是电影预告片,就是一两分钟的片段,画面是一个女孩面对大海,配着一些“失恋了”之类的情绪浓烈的文字,有点伤感,又有点治愈,再铺一段抒情音乐,点击量就有一百多万。宣传公司提出,把电影中一些情绪化的片段摘出来,可能会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对于这种宣传方式,刘露并不排斥,只要不违背电影的表达初衷。比如,电影中的人物是一个清醒脑的女生,剪出来的片段配上音乐呈现的却是一个恋爱脑的状态,那不行;如果顺着电影里的情绪和表达方向,做出来的宣传物料不管是常规的电影宣传片还是mv式的短视频,都可以接受,都是吸引观众的正向的手段。
他们试着拿做了一些短视频,效果一般,没太出圈。倒是在路演过程中拍到的一些场景剪成短视频发出去,带来了不少点击量。《半个喜剧》算是一部爱情片,在高校路演时有学生看完电影向暗恋对象表白,其中一段求婚的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一百多万的点赞。在刘露看来,这样的点击量最终会转化为几成购票率很难量化,但多少会让一些人对影片有所期待。
真诚点,说实话
自媒体营销兴起的这几年,刘露一直在关注市场上各类电影的宣传营销,希望未来自己做电影的时候不被营销公司忽悠,把钱花在刀刃上。
片方和宣发方的沟通是一个互相说服的过程。刘露的第一个原则是,营销不能违背电影的表达的本质,以她的经验来说,任何违背电影的营销都会形成反噬效应,即便骗来了前两天的票房,后期断崖式的下跌对票房的伤害更大。今天已经不是能把观众骗进电影院的时代了,骗得了一天,骗不了一个月。
从刘露的观察来看,现在国内的头部电影营销公司也不会采用欺骗式营销的手段了。有些公司还在用老思路做营销,但套路化的宣传方式没有效果,一定要根据每个影片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宣传,而且手法要不断创新。第一个用短视频呈现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哭了笑了的营销是成功的,第二个、第三个就是在模仿了。《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个奇迹,一个晚上,两个亿,很厉害。但是之后的电影再这么做不会奏效了,观众被骗了一次,不会有第二次。而且,上限也就是两个亿,还损害了观众对文艺片的印象。
这些年下来,刘露发现,成功的电影营销都是顺势而为,把影片的优势放大了。今年票房表现出色的《消失的她》,宣传方向与电影的内容、目标观影人群非常一致,吸引到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喜欢这个影片的,口碑和票房自然会上涨。
观众被骗太多次了,电影营销真诚一点,说实话,降低观众的预期,反而不那么招人烦。刘露看到,《河边的错误》的营销就做得很巧妙。这是一部很多人会说看不懂的电影,片方干脆让原著小说作者余华来说“这电影我也看不懂”“我写的是先锋文学”,一下就降低了观众的预期。无形中,片方和观众达成了一个契约——这不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电影。有的观众反而会好奇,你们都说看不懂,我倒想去看看。最后,它的票房也达到了两亿多。
看了《涉过愤怒的海》之后,刘露都为片方担心,这怎么营销呢,一部悬疑片,就一个包袱,只要一句话,悬念就没了。片方的选择是,上映前邀约了一些影评,直接把包袱刨了,说这部电影讲的是原生家庭。这样也好,省得观众说电影挂羊头卖狗肉,奔着悬疑片来看,最后归结于原生家庭。提前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反映原生家庭问题的、有点压抑的片子,观众进来一看,前面还有一些打斗悬疑动作戏,挺好。
谁也不能逆天改命
电影营销对票房到底有多大作用?刘露观察过,有的爱情片挖空心思做营销,短视频里有观众下跪求婚,有观众看着电影哭成泪人,甚至狗都看哭了,然而,爱情片的票房最高也就十几亿。前几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大陆是“裸着”上映的,基本没有做宣传,票房也有十几亿。
因此,刘露更加相信,本质上,营销是辅助手段,票房的根还是电影内容本身。这么多年,除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她没有看到哪一场营销帮电影逆天改命。她认为营销做得最好的是光线影业,他们很懂年轻人,从电影立项开始制定营销方案,全程短视频宣传,就这样,光线影业也有票房很好的片子和票房不好的片子。
刘露认识的靠谱的营销公司老板都承认,电影营销是加分项,甚至是很小的加分项。电影是前面的一,片子不好,营销就是零。前些年,电影营销公司都会夸大电影营销的作用,一个片子票房大卖,很多人跳出来表功,现在逐渐恢复理智了,因为市场越来越透明了,很多营销公司也陆续转做内容了。
一部电影要卖到十亿以上,必须下沉到四五线城市。如此广大的人群,刘露认为电影营销很难覆盖。抖音的月活量有一两亿,但是,真正会在抖音关注最近上映了什么电影的人又有多少呢,刘露观察过身边的人,他们很少在抖音上刷到电影。
最近,刘露发现,电影票房越来越和豆瓣评分成正比了,豆瓣评分不太低,票房一定不会太差。以前可能会出现文艺片评分很高但票房很差的情况,慢慢地,观众的评论也越来越自信、理性,不好看的文艺片评分也低,票房也不好。
所以她认为,最好的营销还是口碑。反观自己,对于一部新电影,朋友圈里有三个信任的朋友推荐,刘露才会去看。真正的口碑是看过电影的观众没有收一分钱,发自内心想让更多人去看。
现在,刘露更关心的不是在电影上映前怎么把观众骗过来,而是等上映之后怎么把口碑扩散出去,用观众的好评带动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监制:佟宇 / 策划:李祺 / 撰文:maggie 张思雨 / 制片、统筹:于妙妙 / 摄影:mengzhi / 妆发:李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