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燕云、吴绮君、周晓明、谭靖榆
粤剧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正旦;从《雄狮少年》中走出的醒狮少女;传承宫廷技艺的北京刻瓷传人;拓展古老粤绣技艺的新生代传承人……他们研习传统文化、热爱传统艺术、修习传统技艺,将这份深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印记传承下去。与此同时,他们又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反应敏锐,以自己的方式守正创新,为传统文化打上属于这一代的标记。
谭靖榆 | 用记录当下
谭靖榆
非遗科普: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其中,广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的艺术特色而闻名。
没有什么比刺绣更适于诠释“艺术源于生活”这句名言了。脱胎于女性闺阁之技的艺术,一针一线,既可缝补衣物,又可绣出瑰丽世界。出身广绣世家的谭靖榆对于这句话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拈针走线,在传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她努力创新,用刺绣记录当下的生活,承载时代的记忆。
荔枝与虾饺
荔枝可以成为广绣作品的代表题材,虾饺可不可以?
这是广绣新生代传承人谭靖榆的想法。“广绣既是文化本体,其实也是一个载体,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载体演绎更多现代的东西,比如虾饺、肠粉这些广式早茶,也可能是‘小蛮腰’广州塔这类新型物,甚至是一些动漫形象。”
一项古老的文化技艺想要长久传承,思考与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从老一辈广绣大师到她这样的新一代传承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努力地做着这件事。“奶奶是这么跟我说的:‘你绣一朵花,单纯只是把它绣得好看,那没有多大的意义。沉下心去,把你的所思所想加进去,用这件作品去说一个属于它的故事。’”谭靖榆口中的奶奶就是赫赫有名的广绣大师陈少芳,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
上世纪60 年代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陈少芳在研习、创作广绣的过程中,从刺绣题材、针法、用色等方面大胆创新,将绘画元素与传统广绣技艺相结合,创作出诸多佳作,开创“陈氏广绣”流派。
谭靖榆无数次地听过奶奶绣荔枝的故事。为了绣好这种岭南嘉果,陈少芳专门去请教种荔枝的农民。去果林比较不同品种荔枝的形态,看荔枝挂在枝头的景象,观察不同天气、不同光线里果实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最终,陈少芳将这种广东夏天常见的果子变成了广绣里深受欢迎的一类题材。
当谭靖榆有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想把广式早茶搬上绣绷的时候,她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把这种广州独有的文化用广绣表现得最贴切?”去看、去想、去揣摩、去尝试,用手中的丝线去记录当下这个时代中鲜活的画面。“我想说,广绣既是一种传统文化,也可以记录当代。我想绣属于当下的题材,将来当它被送入博物馆,一百年、一千年后的人们看到我的作品就既能感受广绣的技艺传承,也能感受到:‘噢,原来2022 年的世界是这样的。’”
谭靖榆
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
成长过程中的耳濡目染和祖辈对于广绣的热爱与坚持都让谭靖榆义无反顾地选择投身广绣,成为家族接棒的第三代。
“其实我小时候也学钢琴、学民乐,一度想过去做音乐生。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读美术,把家族对于广绣的这份热爱,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有天赋、有耐性、有责任心,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如今在广绣领域里做得有声有色的谭靖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相当出色的新生代传承者。
2021 年的广州,一场别开生面的秀来自品牌“初榆”.不忘初心的谭靖榆将自秦至明其中六个不同朝代的汉服与广绣相结合,在t 台上惊艳呈现。“首先在汉服的制作上,既要尊重传统,形制符合朝代,但我又并不是想简单地直接复原,所以适当地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广绣则作为点睛之笔加入其中。”她介绍了其中一件婚服。“它的拖尾特别长,其实是借鉴了现代的婚纱形式,但在胸口位置上,我们又绣了喜鹊登梅这样的传统吉庆题材,让它成为一件既有浓厚传统文化元素,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
从此,在谭靖榆的诸多身份里又多了一项“广东十佳设计师”的称号,而在她的服装创作中,香云纱面料也是让人津津乐道的一环。同是根植于岭南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加香云纱堪称“梦幻联动”,而这样的合作在谭靖榆看来还不是最突破的。“这个思维以前我也跨不开,认为刺绣一定要用在纺织类的载体上,后来和其他传承技艺、品牌交流,思路打开了,除了香云纱,像广彩、彩,都会去探索合作,现在很多的新生代传承人也都是和我背景类似,大家在一起会碰撞出很多新的东西。”
谭靖榆
把年轻人带入广绣的世界
由于擅长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和推广广绣文化,并且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关于谭靖榆的介绍中,经常会用到一个特别有时代气息的词:网红。通过直播,她和爱好者们面对面地交流广绣,回答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短视频,她分享“干货”,也传达着对于广绣的理解和热爱。
在她的抖音账号“绣赟苑广绣”中,既有“一笔千针”的生动演绎,也有从零开始教大家制作香包刺绣的教学。对于短视频的拍摄,谭靖榆也有自己的理解:“有人比较偏重传承,拍摄的是技艺的碎片,我比较写实,拍摄的是广绣的日常,实打实地教大家穿针引线,教怎样开始刺绣。”
让每个人都能与广绣零距离接触的文创、手工材料包,是谭靖榆作为设计师的重头工作之一,定位高端的广绣汉服也好,售价几十块、一两百块的广绣文创也好,在她看来,都是能够将年轻人带入广绣世界的入口。
这其中最让人有参与感的就是手工材料包,如香包、口金包、团扇等。将广绣与这些生活中用得着的小物相结合,特别受欢迎。“一直以来,我都在根据大家的实时反馈不断地调整材料包的内容。比如特别有普遍性的一点,我们是专业刺绣,一天八小时去绣都不会觉得腻,但学生们就只有周末,所以会追求时间上的高效性,那么,时长最好控制在一周之内就能完成。”
其实最初想把广绣运用到服装、文创上时,家人并不太支持。“以前的氛围是这样的,广彩、广绣啊,消费者欣赏的是它本身的文化,比如一幅刺绣画、一个广彩,去做文创反而不会被市场接纳。去做广绣的服装,也很难比得上一幅手工刺绣作品的价格。但慢慢地,随着文创被接受,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
在广绣的世界里,谭靖榆忙碌又充实地度过她的每一天,上午的时间属于日常商务工作,讲座、活动、品牌合作,下午去不同的学校讲课。从周一至周五,将广绣的瑰丽带入孩子们的视野。而晚上,才属于她自己。“创作、设计,需要的都是静心,一笔笔、一针针,就那样慢慢地做下去。”
周晓明 | 以刀刻瓷 以心传承
周晓明
非遗科普:刻瓷是以特制刀具在瓷器上进行雕刻的技艺,融雕刻、书画于一体,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陶瓷艺术形式。北京刻瓷源于宫廷,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乾隆时期的造办处,刻瓷工艺得到长足发展,清末北京工艺学堂专设北京刻瓷课程,奠定了它的传承基础。
中国是瓷之国,与瓷有关的艺术门类丰富多彩,而北京刻瓷便是其中独具魅力的一门。右手执木锤,左手执錾,在坚硬如玉的瓷器表面,一点点敲击出“观之有情,触之有感”的画面。北京刻瓷是源于宫廷的古老工艺,如今,它正借由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手,在当下的生活中重新焕发光彩。
天选刻瓷人
小明,一个亲切又朴实的名字,是周晓明给自己作品的落款,也代表着她对于刻瓷这件事澄澈明亮的初心。
出生于中国瓷都之一的淄博,周晓明从小就有很多机会接触到陶瓷:“小时候学画画,每天都去少年宫上课。课后去哪里呢?叔叔在陶瓷厂,对我说‘:看你这孩子天天画画也很烦,带你来厂里玩吧。’”
就这样,那些在陶瓷厂里度过的假期,一点一滴勾画出了周晓明对于陶瓷的完整印象。粉碎矿石、制作泥浆、拉坯、修坯、上釉、烧制、出窑,闪闪发光的瓷器就这样完成了。陶瓷厂里的师傅时不时还会随手给小姑娘一块泥巴:“自己捏着玩吧!”
“我经常去的这个厂是当地的美术陶瓷厂,主要烧艺术瓷。我对那些带图案的作品特别感兴趣。那个时候就接触到了刻瓷,厂里有一座独立的二层小楼,路过的时候,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叫刻瓷,我偷偷上去,问了老艺人很多问题。走的时候,一位老师傅还送了我一套工具。”
这套刻瓷工具促成了周晓明的“创作”,回家后,她兴致勃勃地给家里每个人的碗都刻上了名字,提前在家里实现了“分餐制”。其实,最早的刻瓷作品就是这样出现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宋代汝窑奉华款纸槌瓶,就在瓶底刻有“奉华”二字,代表着是住在奉华堂刘贤妃的专属瓷器。
回头去看,这段发生在中学时代的小插曲就像是冥冥中对周晓明的一个暗示。
2014 年,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中心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在地铁站贴了海报。周晓明恰好从此路过,一看里面有北京刻瓷,当即报名参加遴选。“其实之前我就听说西城非遗在招募志愿者,还想了一下会不会有刻瓷。结果去坐地铁的时候就看见广告了,包括北京刻瓷、京剧脸谱等在内的五个项目都在招募传承志愿者。”
西城区文化馆大剧场足足坐了400 多人参加考试,考的是白描,一支笔一张纸,把大屏幕上的图案勾勒出来。由于有专业功底,周晓明很快就交卷了。“交完卷出来,我师父陈永昌先生就注意到我了。当时也不知道他是谁,就聊了几句。”
周晓明成为北京刻瓷项目的5 位正式学员之一,在上完24 课时之后,她的专业能力和悟性给老师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就在这一年,北京刻瓷第三代传承人陈永昌先生收徒,周晓明成为北京刻瓷的第四代传承人。
周晓明
以刀代笔
刻瓷究竟是怎样一种艺术?很多人对于北京刻瓷这个非遗项目都有这样的疑问。
中国,瓷之国。刻瓷,便是由此发展起来的一门以特制刀具在瓷器上进行雕刻的技艺。以刀代笔,描绘出质感独特的图案。而源于宫廷的北京刻瓷,由造办处中的刻瓷传承而来,是独具贵气的一门传统手艺。
周晓明刻瓷的画风很美,身姿端下,右手执木锤,左手执錾,轻轻以锤击錾,在瓷面上一点点勾勒图稿。
然而,刻瓷的精髓,又不仅仅在于刻,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艺。
《笃行之路》是周晓明的一件代表作品,曾获得第二届中国刻瓷艺术创新设计大赛金奖,将玄奘西行的身影刻于窑变釉瓶身,形成了别具意境的一幅画面。
“做一件刻瓷作品,并不是从刻开始,而是从选器开始。器型、釉色都是要考虑的,当时要做‘一带一路’主题的作品,我想做的题材是玄奘取经。由于他历经艰险,所以这件窑变瓶是我特意烧制的。让釉料在瓶身自然流淌,形成了沙漠、雪地兼而有之的一种环境感。”
瓶身中间的环状留白,就是周晓明心中玄奘的取经路,一人一驼,行走于茫茫风沙之中,顺着瓶身旋转,一笔笔錾刻的心经,代表着玄奘法师向往的佛国。
工欲善其技,必先利其器。“以前用的是合金刀具,比较笨重,要用锤子去用力敲,而且用久了还要重新打磨,技术门槛很高。到了我师爷那时候呢,他们就研发了镶的刀具,大大地提升了创作空间。它能够很好地还原中国画的笔墨意境,而且用起来简单方便,对于我们现在向初学者普及刻瓷特别友好。”
刻瓷人手中的刀就像画家手中的笔,在一刻一画中让作品慢慢呈现。不同的刀,在周晓明手中呈现着不同的艺术效果。特别细腻的仕女图,用钻石刀具慢慢地錾刻;需要有粗犷韵味的山石,那传统的合金刀具反而更合手。
以刀为笔,镌刻于瓷器之上的画面,独具一份艺术魅力,所谓“观之有情,触之有感”。
周晓明
见人 见物 见生活
一门来自于宫廷的技艺,如何让它在当下的生活里重新焕发光彩?作为北京刻瓷的传承人,周晓明时刻在思考这个问题。
“场景融入。北京刻瓷曾经是宫廷里皇上的专赏,显然这个场景很难让现代人共情,那你就要去构建一个新的场景,让大家觉得刻瓷作品能够和他自己发生联系。”她举了个例子,与故宫合作的文创,分别采用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工艺烧制的工艺酒瓶,在上面刻制了鱼跃图案。“首先这样一套酒瓶有实用价值,能用来装酒。酒喝完之后瓶子就可以做摆件。这就是我们说的一定要融入生活,非遗的传承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而这并非全部,这套酒瓶后来有的又被送回到周晓明手中,客户希望她能够在瓶身上进行二次创作。“很多人回来又找我刻瓷,等于它的价值再次被升华了,这样一直延续,那作品的生命力就是无穷的。”
作为一位非遗传承人,周晓明耐得住寂寞,她把工作室分成两部分,楼上用来做展示,而当她创作时,就会把自己关进“小黑屋”,在没有信号的地下室里,一刻就是半天。
而作为非遗传承人,周晓明又时刻关注着当下。“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加入创新的东西,这样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才能共同走下去。”
在创新这件事情上,周晓明的表现令人瞩目,她对于刻瓷颜料的改进,在师父看来意义非凡。以前的刻瓷,要么使用水溶性颜料,虽然效果出色但容易褪色,要么使用油画颜料,但保存的时间长了依然怕水。周晓明经过反复实验,研发出了可以直接施色且防水的刻瓷颜料,大大降低了工艺难度,也让刻瓷进一步具备了成为生活艺术品的可能,刻瓷不掉色颜料的研制成功,是刻瓷近三百年来一次质的飞跃。
刻瓷、设计文创、研发、普及非遗、做商业计划书,一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究竟能身兼多少职呢?周晓明也说不清:“这条路不好走,但为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我们就得努力去做。现在西城区各部门领导对我支持很多,因为很多非遗传承都是家庭式的,像这样的社会传承更难得,所以更加鼓励我走下去,带动更多的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为当代留精品,为后代留文物。”
吴绮君 | 醒狮少女
吴绮君
非遗科普:广东醒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脱胎于唐代宫廷舞狮,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广泛流传于两广地区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醒狮的表演流程包括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等,根据每一场的表演时长安排具体的表演动作,作为一项具有吉祥如意等美好意义象征的传统舞蹈,在广东地区传承历史悠久,是节庆或重大活动的必备项目。
一部《雄狮少年》激起了全国观众对于舞狮的浓厚兴趣,而醒狮少女吴绮君就像是剧中角色的三次元化身。举起狮头,她化身威武有力的狮子,左扑右腾,勇攀6-10 米高杆。放下狮头,她是立志要把这项非遗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的年轻人。
西关小姐
威武精神的狮头里,露出一张少女的可爱面孔,这就是吴绮君的微信头像。“朋友根据《雄狮少年》里的女阿娟二创的漫画,授权给我使用啦。”
一部以醒狮少年为主角的动画电影,让全国观众对于这项根植于广东地区的非遗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兴趣。而作为一名真正的醒狮少女,吴绮君在被电影感动的同时还有不少遗憾。“它是围绕着竞技的形式展开的,其实醒狮还有它更传统更人情味的一面。”
生在荔湾区长在荔湾区的她,祖上从事的是中医正骨行业。从小浸润在西关浓厚的文化传承中,换个时代,吴绮君就是典型的“西关小姐”.这是自民国时候兴起的,对于西关一带出类拔萃的少女群体的特定称呼。
清代中后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西关地区成为广州口岸最繁华的商业区。这里不仅保留了大批古宅建筑,广式生活的精髓也得到了相当好的传承。醒狮,就是吴绮君童年记忆里的美好画面。“小时候的醒狮很有趣的,不是现在这种纯商业演出形式的,它更像是一种邻里之间的融恰往来。比如某个档口在门口挂了个青,不是所有狮子都能来采的,店老板会出难题考你,考过了才能来采青。”
其实不仅是在西关,作为一项在广东地区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醒狮传承与保存除了技艺之外,更多的是这种真实生活中的人情味。“我们经常去茶楼舞狮,有些服务员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他们见到我会说: ‘我从小看着你长大的。’去那些村庄舞狮,古色古香的地方,乡亲们还遵循着古礼,来的时候一定会放鞭炮去迎接。”就是这样一项既令人热血沸腾又令人倍感温情的非遗,深深地吸引着年轻的吴绮君。
吴绮君
跳水 跆拳道 醒狮
活力十足的吴绮君之所以会走上醒狮这条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完全就是缘分。”小时候,她和双胞胎姐姐被教练一眼选中,练了6 年的跳水;上中学后,又开始学习跆拳道。“家里是做正骨的,治好了教练的家人,教练就说‘让你女儿来跟我学跆拳道吧’,然后我就去了道馆。”
在道馆里,吴绮君进步很快,开始是学生,后来就当上了教练。她被安排去体育馆教跆拳道,于是就遇到了现在的师傅.非遗广东醒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邓锦钊。像很多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好苗子人人爱,邓师傅问吴绮君:“学不学醒狮?”童年时的美好回忆再次被唤醒,吴绮君成了一名醒狮少女。因为有小时候的员经历,所以上手比较快。“小时候练跳水,从10 米台上都敢跳下去。基地6到10 米的高杆,我上去一点儿都不害怕。”
作为一项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舞狮最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明清时期,在长期发展中,舞狮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狮,也就是广东醒狮。清末民初,一代武术名家黄飞鸿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合了武术、梅花桩等,为南狮的改进倡导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形成了深具影响力的独立流派:黄飞鸿狮艺。“我们有一句话,有祠堂的地方就有醒狮,有醒狮的地方就有南拳,就是说,我们这一派的醒狮是融合了南拳技巧和祠堂文化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武术文化的传承,吴绮君的日常与武侠电影的画面颇有类似之处。“我们队伍会坚持练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师兄弟们会一起扎马步,练石锁,练单斗。有武术的基础再学醒狮会事半功倍,就比如伏虎拳,它的套路中既有同手同脚的动作,也有相反的动作,特别锻练身体的协调能力和素质。有这样的基本功,舞狮时能做到的动作会更多,而且做出来以后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吴绮君也喜爱练武术,她举了很多细节的例子:“像醒狮中有个动作叫吊马,动作类似于金鸡独立,脚尖需要用力绷紧。练过武术的人习惯把力用到脚趾尖,虽然看上去动作只有一两厘米的差距,但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吴绮君
醒狮是一门艺术
舞狮由狮头狮尾两人配合,由于位置不同,对个人的要求也会有差别:“我们对狮头的要求是弹跳力一定要好,手腕要有功夫,落地要稳,步伐要稳健,要有腰腹的力量。而狮尾,最重要的就是下盘功夫,要站得稳。”
个头小巧玲珑的吴绮君主要做狮头,但师傅对她的教育比较全面,如果当天缺人,狮尾她也可以,更多的时候,她一场活动总是兼任狮头和大头佛两个位置。大头佛,广东醒狮流派中的传统角色,也是一个谐星,动作滑稽搞笑,是一个引狮人,既能配合狮子演出,也能单独表演。“开场群狮的时候,我是狮头,然后演出完下来,赶紧换衣服,再去做大头佛。”吴绮君扮演的大头佛还曾经登上了央视的综艺节目,一段难度颇高的动作之后,摘下头套大家才发现是个漂亮的小姐姐,全场都给了她热烈的掌声。
醒狮是一项勇敢者的游戏。吴绮君所在的广州海珠精英武术龙狮会以高难度的高杆青表演著称,狮子要攀上6 米以上的高杆。“我们是狮头狮尾都要攀上去。狮尾有一个难度动作,人在空中,双腿离开杆子在空中展开,完全靠手臂和腰腹的力量。有一次特别惊险,那天师兄做狮头,我做狮尾,6 米的高杆,上去以后靠抱着狮头的脚借力。师兄胆子特别大,他把杆子带得晃来晃去,为了够得着空中挂着的青,左右摇晃幅度感觉超过1 米了,那次就很害怕。”
但无论有多害怕,吴绮君也从未退却。而且更多的时候,她从醒狮中获得的是乐趣。担当狮头也好,做大头佛也好,打鼓锣镲也好,身在其中的吴绮君都全心全意地享受着。国家非遗名录将醒狮定义为一种舞蹈,而在的印象中,它又有着杂技与竞技运动的性质,对于吴绮君来说更确切的感受是:艺术。
“醒狮对我来说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做大头佛的时候感受特别明显,观众会因为你而笑,因为你而欢呼,因为你而感动,我们之间有灵魂的互相交流,那种感受和运动项目是不一样的。”
周末上午训练,下午忙自己的工作。平常每天晚上花两个小时跑步、练拳,琢磨各种醒狮动作,还有雷打不动的半个小时,吴绮君用来写毛笔字。“我喜欢传统文化,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资料,特别是跟醒狮有关的。作为新生代,我不仅仅传承动作,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和醒狮文化的渊源、历史,用自己的方式为它的传承作出新的贡献。”
莫燕云 | 南国花旦
莫燕云
非遗科普: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源自南戏,融入明清时流入广东的诸戏腔成形,是岭南艺术的集大成形态,素有“南国红豆”之美誉,广泛流行于两广、港澳台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如何让年轻人爱上古老的戏曲?或许,我们应该多问问新生代演员。在粤剧舞台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生代身影,他们传承经典、创新融合,给粤剧这项国家级、世界级非遗不断注入时代的内涵。青年花旦莫燕云就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一员。
少年一戏走天涯
一身白衣,装扮利落,舞台上个头娇小的白素贞,手中软鞭飞舞,与执花枪的仙童激烈对战,博得掌声阵阵。
12 岁的莫燕云凭借《白蛇传》里这一出“盗仙草”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大赛三等奖。“这是老师帮我排的第一出戏,那时候去一个地方就演一遍,堪称一戏走天涯。”已经是广州粤剧院青年花旦的莫燕云回忆起少年往事,仍然对恩师孔雀屏的教诲念念不忘。
“学粤剧是因为我爸爸非常喜欢,开始还以为是去学拍电影,原来是去学粤剧!”
当时湛江地区有一所非常有名的戏校,那是由“万能旦后”孔雀屏创办的小孔雀粤剧学校,爸爸带莫燕云来的就是这里。“老师看到我水灵灵的样子,认定我就是学花旦的料,我的粤剧生涯也就此开启。”
《白蛇传》是著名剧目,其中的盗仙草、水斗都是以武戏著称的名段,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白素贞和看管仙草的仙童一执鞭、一执枪,对打非常激烈。“有一个踢枪的动作,每天每天练,踢到最后,脚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好的。”
小时候的勤学苦练给莫燕云打下了坚实的功底。她文武兼备,特别是擅长武旦戏,初次担任全本主演的《穆桂英大破洪州》,莫燕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长处。
自明清至民国,广东地区武风极盛,也对地方戏曲有很大影响,武旦戏成为粤剧舞台上别样的风景,不同于兄弟剧种以身段、气度为主的呈现,粤剧武旦强调的是跌扑翻打,动作到位,穆桂英、吕四娘、白素贞……一个又一个英武矫健的角色,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这出戏其实有文有武,挑战很大,我们粤剧对演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为了排这出戏,我观看了很多前辈艺术家的录像,也当面请教了许多前辈这一段怎么演、那一段唱腔怎么处理,随后自己再思考,完成二度创作。”
莫燕云
“花旦四门齐”
粤剧是中国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不仅在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2009 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表演、唱腔、音乐以及其文化内涵,极具岭南特色。
如何传承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有广大影响力的剧种?如何守正创新,推动粤剧与时代共前进?如何让它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这是每一个粤剧演员都会思考的问题。
2012 年,莫燕云加入广州粤剧团,2017 年,她拜入粤剧名家曹秀琴门下。曹秀琴师承艺术大师红线女,是第五批广东省级粤剧非遗传承人,老师的言传身教令莫燕云受益匪浅。“经常为一段唱腔跟老师研究很久,这一句其他人怎么唱,你应该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怎么去唱,到哪个音的时候有个特殊的拐弯处理会更耐听。”
戏曲演员的日程中,练功绝对是占比重最大的一块。粤剧中对正印花旦这个角色要求尤高,讲究“花旦四门齐”,四门指的是踩跷、散发、披甲、妹仔,分别对应的是身段武戏、青衣技能、武旦、小旦的表演,演员必须要有扎实的功底才能胜任。“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天练嗓子就是一两个小时,在排练厅对着镜子反复表演戏里的每一个动作。跑圆场,唱念作打,缺一不可。做这些就是为了时刻保持演员最好的状态。”
莫燕云每时每刻都能立即进入粤剧的世界。《白蛇传》里有一场挥舞水袖的打斗戏。“水袖是很难的,它是软软的材质,但是挥舞起来要充满力量感,还要有优美的感觉。有时候我在家里练,挥出去、收回来,一练就是整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一个粤剧演员不容易,对戏曲演员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的高。我也是从跑龙套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莫燕云
每次演出都有新的理解
当年一手把女儿送进粤剧学校的戏迷老爸一路伴随着莫燕云的成长。老爸从开始看完戏的评点“这里不好,那里不够”,到后来的“挺好,进步很多”,堪称莫燕云的头号粉丝。“小时候听着大人哼唱的时候,只是觉得好听但并不懂。现在对于粤剧之美,我理解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一出《梦断香销四十年》是莫燕云最想推荐给所有人的粤剧剧目。它以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儿女之情交织家国情怀,唱腔、唱辞无一不美,自上世纪80 年代首演以来久唱不衰,被称为“南国戏宝”。莫燕云的老师曹秀琴便擅演此戏,曹版唐琬秀美纤弱,被观众认为是演绎最出色的版本之一。“全本看来下真的觉得太好了,特别是最后的唱段,听老师唱过一遍,就深深爱上了。”
《睿王与庄妃》是莫燕云近期演来颇有心得的戏。“它以多尔衮和大玉儿的爱情为主线,讲一段时代传奇。我觉得庄妃这个角色特别有挑战性,她深爱多尔衮,但为了儿子又放弃了最爱的人。她的世界非常复杂,我以前没有演过这样的角色,上手的时候觉得有挑战。”
巡演结束她还在琢磨这个角色,下一次再演,她就会有新的理解。“演员都是在随时进步的,有时候在台上忽然有了灵感,那么下一次就可能呈现不一样的东西给观众。”
《胡不归· 颦娘》是另一次尝试,在小剧场对名家剧目进行全新的演绎对莫燕云来说是第一次。这出戏虽然剧情简单,但剧力深透,体现着戏曲创作中“无情不动人,无理不服人,无技不惊人”的经典理念。
作为近年来深受欢迎的新生代粤剧演员,莫燕云肩上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承,更要与时俱进,让粤剧这门艺术在今时今日依然焕发光彩。
“每个星期我们都会去学校里演出,让年轻人感受粤剧。至少他们会觉得原来粤剧这么美、这么好听。演出结束,学生们常常会来求合影,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她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抖音号 粤剧莫燕云。她对自己的定位是青年戏曲传播者,分享戏曲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剧照、演出花絮等,当然最多的还是唱曲。“也许一首好听的曲子,就能把更多的人带入粤剧的世界。”
编辑:文冀 / 执行:文冀、刘詠施 / 摄影:亚启、危玮 / 采访 & 文:厨花君 / 化妆 & 发型:伟亚、大志 / 服装造型:刘苏漫 / 编辑助理:李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