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雯
2020年,刘雯雯成为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原本活跃在民间“红白喜事”上的小众乐器唢呐,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自公元3世纪从西域传入中土,唢呐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早已演化成为一个深赋中国特色的民间乐器,它高亢苍劲的音色里似乎饱含着华夏文明漫长的大悲大喜,却又从未成为大雅高堂的主角,它背靠黄土,属于男性,活跃在乡间。
但在今天,在刘雯雯的唢呐演奏中,唢呐早已与世界融合,唢呐可以登上世界顶级的音乐厅,唢呐可以爵士、可以,《百鸟朝凤》更可以是bossa nova曲风。
刘雯雯
如果不是唢呐还会是什么
翻开刘雯雯唢呐故事精彩的扉页,人们不禁想问,她是如何成为今天蜚声国际的唢呐演奏家的?她又是如何将一个小众民间的“土”乐器,吹进了国际顶级的音乐厅?
故事的起点源自山东济宁一个唢呐世家。刘雯雯的父亲是山东鲁西南小铜唢呐第七代传人,母亲是唢呐咔戏第十二代传人,从她还未记事起就开始玩唢呐。但回想整个童年,关于唢呐,刘雯雯的记忆里多是苦楚。练习吹奏是每天清晨开始的必修课,寒冬腊月、烈日蚊蝇,从不间断,不论去哪里,妈妈都让她随身携带唢呐。同学笑话她的唢呐“土”,邻居投诉她的唢呐聒噪,妈妈则严厉教训她的每一次出错。唢呐的哨片尾端由一圈圈的铜丝捆成,吹奏时需要用整个嘴唇紧紧扣住铜丝,长时间的练习,铜丝便会撕裂嘴唇,发出钻心的疼。但这种撕裂和疼痛始终无法痊愈,因为练习不会停止。
幸运的是,刘雯雯十三岁被国内著名的唢呐演奏家刘英一眼看中,并对刘雯雯进行免费资助教学。从此每到周末,刘雯雯就和妈妈坐上绿皮火车到上海学习专业课。在那个还没有高铁的年代,也为了节约路费,她们总是乘坐硬座车厢,妈妈会带上一沓报纸,将报纸铺在座位底下,让刘雯雯躺进去,这样就能在路上睡一觉。火车经常是在凌晨抵达,刘雯雯和妈妈就铺着报纸在地下通道休息等待天亮去上课。上完专业课,再坐火车赶回学校上文化课,周周如此,她们叫“跑课”。正应了那句话,每一个学琴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坚韧不懈的家长。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仅招募两名唢呐学生,刘雯雯考上了,刘英教授正式成为她的大学导师,从本科一路培育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
考音乐学院是父母从小就为刘雯雯确立的方向,这是一条在单一轨道一路向前、充满不确定性的险路。刘雯雯从不知道自己的未来除了唢呐还会是什么。“父母的理念中,不指望我能靠唢呐发什么财、出什么名,就是希望将来我去考音乐学院,能够本本分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根本就不可能想到今天。”直到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才真正感受到唢呐是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脉,多年的苦练,在那一刻被世界看见她的光芒,从此,唢呐与刘雯雯是彼此滋养的伙伴。
刘雯雯
出圈的唢呐博士笃行不怠
2023年2月11日晚,刘雯雯的“雯声·逸乐”博士毕业音乐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惊艳奏响,这场演出备受音乐圈的关注,来自新华社、央视新闻等知名媒体和新媒体关于“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的专题报道更是让刘雯雯破圈而出。唢呐的吹奏十分耗费体力,通常一个五到七分钟的传统唢呐曲目就能让演奏者面红耳赤,这也是长期以来唢呐吹奏者以男性居多的原因之一,但博士专业考试需要独奏六十分钟。
“那时候不知道要如何完成六十分钟的演奏,而且需要精神饱满将演奏技术发挥到高水平。我就想,那就‘马拉松’式的练习试试,每天吹满十二个小时,这样才能确保我在第一个小时各项技术发挥最好,因为这是精力最饱满体力最充沛的一个时段。”她并不知道这样的方法对不对,因为没有人做过,也没有人可以告诉她是否可行,她只是保持着这样每天“马拉松”式的练习,练到肚皮酸痛,练到腹肌凸显。在琴房里练到精疲力竭时,她就躺在地上,躺十五分钟后起来继续练。“我的生命里好像没有放弃的念头,因为一开始就没有预设过其他的退路。这些年感觉自己越来越清醒甚至强势了,当所有事情都在同一个时期涌入的时候确实会焦虑,但把事项按时排列出来,这种焦虑就会缓解很多。然后很快就会发现,根本没有时间焦虑,我必须要快速做出判断,把时间留给重要的事。”
近年来,刘雯雯一直在做一种新的尝试,就是开唢呐专场音乐会巡演。专场音乐会通常需要演奏九十分钟,这样的持续巡演对唢呐演奏者而言,近乎是极限挑战。为此,她通常需要保持每天六个小时以上的吹奏练习。一边读博,一边教学,另一边还要筹备巡演,每天十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她没有时间,更没有时间焦虑。就这样,在疫情最艰难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依然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上海音乐厅等多个城市的音乐厅开了十六场音乐巡演。专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是刘雯雯一直在做的另一个突破,在保留传统曲目的同时留给当代音乐更多空间。她在创作上跨界融合,在传承中开拓边界,相信只有如此,唢呐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当人们还带着唢呐音色尖锐的认知走进音乐厅时,却不曾想,在刘雯雯的演奏中,有爵士的悠扬浪漫,也有摇滚的爆发自由,还有电音的律动节奏。就像当《百鸟朝凤》呈现出bossa nova的曲风,瞬间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对刘雯雯而言,“唢呐博士”头衔所肩负的使命远比荣耀来得更加强烈,家族的传承落在这位唢呐咔戏第十三代传承人的身上,身为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位唢呐博士,如今又留校任教肩负着上海音乐学院第二代唢呐教学的传承与开拓。但在任教过程中,刘雯雯老师坚守着唢呐的传统根基,面对教学,她近乎苛刻的严厉,不允许学生在根基尚浅的情况下做太多跨界。对自己的演奏同样保持警惕,婉拒各种商演和综艺节目的邀约,在金钱与流量面前,坚持学术为先。
刘雯雯
唢呐要国际化还要时尚化
刘雯雯抱持着一个信念,希望唢呐在她这一代能真正摘除“土”的印象,中国音乐属于世界音乐,而好的音乐应该带给人美的享受,所以唢呐要国际化还要时尚化。让她有如此坚定信念的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带她登上国际舞台的音乐家谭盾。那是一个十分偶然的机缘,谭盾的一部作品中需要一个唢呐演奏,朋友推荐了还在读大学的刘雯雯。当她的唢呐吹响,这个青涩的学生迸发出的音乐力量一次就折服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前辈。谭盾当即对她说:“我们重新创作一个国际版的《百鸟朝凤》怎么样?”
以为是前辈老师对自己的褒奖却并未将这句话当真,不曾想两年后,谭盾再次联系刘雯雯。“他说邀约作曲家关峡老师为我重新编配的《百鸟朝凤》已经完成,我们现在可以开始了。那一刻,真的非常激动,因为谭盾老师的档期通常都排到了两年以后,所以他是在两年后做好了全部的准备工作才联系我。”这次演出的第一站在墨尔本,第二站在悉尼,当世界级的乐手用看待明星的眼光注视着刘雯雯,她却只是紧张得两腿发抖,在后台不停地做深蹲来缓解压力。
“那时候我一点概念都没有,甚至不知道穿什么上台,谭盾老师对我说:‘穿一件简单的礼服就可以了,你是带着中国文化走来,要有这个自信。’听完我好像瞬间就不紧张了。”站在两千人的音乐厅舞台正中央,刘雯雯向世界吹响了中国的声音。自此结下的师生缘分,也正式开启了刘雯雯的演奏生涯。在谭盾的影响下,刘雯雯更加坚信唢呐要破圈,走向国际。
破圈、跨界带来创新的同时,也引发了圈内的不少争议。“一个传统的乐器就这样搞得不伦不类”这种声音带给刘雯雯的影响,是让她更加坚定把传统的根基站稳扎深,再拓展边界,如果传统永远只是传统,就不会有发展。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刘雯雯也发现年轻人对自己的创作都有很深的见地,十分珍视自己的演奏和创作。刘雯雯带着学生一起深入到偏远地区采风,探访民间艺人,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唢呐演奏时常令他们备受震撼。大家都知道,这些声音如果不能被收集和传承,将是自己的遗憾。继古开今创作自己的中国,是一个青年音乐家的使命。刘雯雯的演奏始终带给人优雅的美感,没有面红耳赤,没有腮帮鼓起。人们并不知道,为了让唢呐的演奏中有更加优美的肢体表达,妈妈曾让刘雯雯接受了十年的民族舞专业训练。在教授学生时,刘雯雯会对演奏形象与肢体语言提出更高的要求。唯有让大众由内而外感受到唢呐的美,才能声入人心。
随着唢呐演奏在专业院校的发展,学习唢呐的学员也在成倍增长。年轻的父母对唢呐有了更多的认知,孩子们觉得这个乐器的声音很酷,愿意去了解并接触它。唢呐正在真正地被看见。或许更重要的是,透过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刘雯雯,人们看到了唢呐更多的可能性。“啊!唢呐还有博士?”“真的呀。”
编辑:张文冀 / 摄影:李哲恺 / ai制图:marvin(vibeland studio)/ 执行、服装造型:丁佳佳 / 妆发:戴雯静 / 采访、文:廖炫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