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kb88官方-凯时88kb88 > 品牌亮点 > 芭莎男士

人物 | 吴琦:公车环游记 -凯时kb88官方

2024-01-19 来源:芭莎男士
吴琦生于1986年,在湖南冷水江度过了童年。冷水江有一条环城公交,吴琦特别喜欢它,从初中搭到高中毕业。

2

吴琦

环城公交

吴琦生于1986年,在湖南冷水江度过了童年。冷水江有一条环城公交,吴琦特别喜欢它,从初中搭到高中毕业。环城公交不断在城区里循环,你可以随时喊停它,随时上车下车。所以除了去学校,吴琦无所事事时也坐它。他能从车上看到河堤在修、街边新开了米粉店、路边有亲戚走着……车把这些人和事都拉成了一条线。

夏天很热,家里没有空调,吴琦就去坐公交避暑。车开起来会有风,吴琦就坐在窗边,围着城区转。高中进入文科班,吴琦写了一篇作文来描述这路环城公交对他有多重要,也升华了主题,讲了这种周而复始的抽象意义。这篇文章让吴琦第一次因为写作被老师当众表扬了。那位语文老师姓曾,吴琦发现原来这种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技能,是会被曾老师这样的人认可的。

后来,曾老师让大家读《红楼梦》,吴琦就在他的课堂上偷偷读,曾老师发现了也没有拆穿,只是在讲台上阴阳。吴琦后来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他是受曾老师影响才开始读红楼的,扰乱的却是他的课堂秩序。吴琦说,他和曾老师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友谊。那时吴琦想考一个好大学,但这算个什么朦胧的目标?搭环城公交的日子过得混乱松弛,小城的街道和人各有尺度,在那里吴琦知道他能决定上车还是下车,车开时,他与世界间始终隔着一层窗玻璃。

去南方

高考吴琦考了666分。新闻学院的新生要上很多课,吴琦最喜欢其中一门“编辑出版”。老师从开本、用纸、码洋、核价讲起,具体串联起一个行业的路径,这让吴琦觉得充实又舒服。那时他没想到,自己最后竟然会做跟它直接相关的工作,而教这门课的老师后来去研究理论了,这让吴琦觉得可惜。

在大学,吴琦迷恋上戴锦华老师的电影课。上世纪60年代和切·格瓦拉,不论是革命还是电影,都是会让年轻人热泪盈眶的东西。吴琦说,如果教室没有人,他每次都能以大哭一场结束听讲。他常常会占到前面的座位,有次在校园里见到戴老师,吴琦向她问好,戴老师说,我记得你。

北大的校园很大,北京没有环城公交。吴琦在慌张里做了很多事:去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去《外滩画报》实习,去采访和写作,去考公务员,去互联网公司求职。在一次去中粮面试时,吴琦踩在满是的办公室里,觉得“北大”标签上那种踩在云端的体感应该就是这样。

如果不是我非要问,吴琦是不想多说大学的。他很不喜欢再去强调被标签化的“北大人”和眼高手低的精英范儿,不喜欢进入一所高校就在价值序列里等于出人头地,不喜欢必须表现得很成功。中粮也对吴琦的到来表示疑惑,面试的hr看了他的简历问,你这么文艺的一个人,为什么想来我们这上班?吴琦胡诌了一番,失败了。后来,主动或被动地,吴琦与很多做记者的机会擦身而过。直到《南方人物周刊》招聘,朋友对他说,其实你想做的就是这个。

1

吴琦

消失的路

成为记者后,吴琦和传媒业的关系依然“若即若离”。学新闻的人对硬核报道总是心存向往,因为它代表了这个行业里最高精尖的部分,最考验人,难度最高,得到的肯定和荣誉也最高。但吴琦发现自己里能够用来突破新闻现场,从信源获取核心信息的部分没那么大。在采访中,如果明确发现对方不想说,吴琦会停止提问或转变发问方式,他不想使用强烈的理由或伦理理由去说服对方,也不想对自己进行这种训练。在经历拉扯,被规则所说服后,人会变得骁勇。但吴琦觉得,心软和示弱有时是好的品质,他并不很想改变这些部分。

在吴琦现在为《单读》主持的对谈中,这种痕迹也存在。尽管对话环境已完全不同,如果受访者陷入犹豫,“那我们换个问题”的声音还是会出现。最终,吴琦还是找到了一套自圆其说的工作方法。在《穿越》杂志,在《南方人物周刊》的文化板块,在“高精尖”的支流,多元的环境让他的性格和自身趣味找到了可以隐入的环城公交。吴琦的职业场域、兴趣的边界和职业确定感都是在那五年中划定的。可以发现,吴琦看上去耐心温和,善于建立平衡,但其实有很多事情不喜欢。这里不会因此摧毁他。

如果一切照常,他会一直在这里工作下去。但是,在传媒大行业和单位的变化中,吴琦发现他的同事、厉害的记者们纷纷在做别的选择。之前,他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十年后的自己。“现在那条道路没有了,前面有什么不知道,大家都离开,就证明那条道路很危险,或者说很贫瘠”,吴琦说。这时的《单向街》对他而言,供给的是一种替代的安全感。就像大屋子在地震中倒塌,厕所里的几块预制板挤出来的小犄角也是生存空间。吴琦那时想,先躲在这里吧。或许一两年后,大家又决定回到人物周刊了,他一定第一个响应,又或者厉害的同事们揭竿而起自立门户,他立刻就加入。

4

吴琦

延续的出版课

在《单向街》(2014年改名为《单读》),吴琦遇到了一直在出版行业工作的罗丹妮。那时罗丹妮还在理想国上班,因为两个机构有合作与吴琦共事。那时吴琦才开始接触mook(杂志书),没有人可以商量,也不知道这份工作是什么意思。罗丹妮已经是成熟的出版编辑,“她可以斩钉截铁,非常自信地告诉你出版是怎么回事;可以告诉你你现在做的不对,出版不止这样,你还得做得更好;她会说你稿子编得不行,会非常直接地批评。”直到现在,吴琦还可以看到罗丹妮严厉的一面。罗丹妮后来对他说,只要她在工作里拿出这一面,对方往往会被吓跑或者怨恨她,但她发现吴琦不一样。“等她真正成为我们的同事之后,就是一个更残酷的考验,因为她的工作强度和要求,对所有作者用心的程度,和我们这种懒散惯了的人是很不一样的”,吴琦说。

吴琦自认为是《单读》的保姆,每天的工作是打开电脑看之前编辑留下的稿子,想它们怎么变成书。然而,罗丹妮却是愿意把所有时间给工作的人,周末意味着休息,罗丹妮的休息则是别人去过周末,她终于可以不被打扰地编一编稿子。有一次,吴琦的同事提醒他,罗丹妮不久前去迪士尼乐园玩了,她也有了一些改变。吴琦觉得,还是她改变我们比较多。在调动自己与罗丹妮一起工作的过程里,吴琦上了自己的第二堂出版课。罗丹妮身上的坚定严厉,清晰的对自己职业的认知,让他想起大学一年级的那门“编辑出版”。编辑出版,依然是非常具体,事无巨细的事情。是用具体的时间工作积累起来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荣誉和利益都很有限。这反而契合吴琦对工作的认知。他期待成为这样一个共同体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进入有很多捷径,可以得到超过它范畴的荣誉的工作。

2017年左右,在按照过往路径做了几次《单读》后,吴琦发现那不是自己的工作方式,也不是市场喜闻乐见的出版方式,于是决定改版。曲高和寡的,知识分子自恋的,精英主义的部分,首先从视觉上得到了改变。《单读》的封面开始变得更具体、热烈,含更多信息。

在内容主题的选择上,吴琦希望它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短语、一句对具体问题的描述,或者对生活里面一个痛点的分析和批评。改版之初,吴琦来不及想象读者人群。边改边看,他和编辑们渐渐意识到,《单读》吸引的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学生、人、文化行业者;从内容倾向上讲,《单读》的读者对于主流的文化声音是不满足的,他们希望听到更多元,甚至是边缘的声音。“主流的、既定的东西是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的,他还有别的话想说,这样的人会变成我们比较长久的读者。”在出版过程中,一些读者也成了《单读》的作者。

最初《单读》接收大量投稿,像在食材给定的前提下被动烹饪,改变也在这个层面发生。根据对读者和社会的感知,策划的过程是重新写菜谱的过程,这让吴琦的工作变得更有创造性。在讨论选题时,吴琦要求大家从自己身上出发,“把自己作为方法”,想自己身上的一个问题,某一个朋友的遭遇,某一个老师的研究,自己看过的某一本书……而不是讨论今天上热搜的是什么。它应当与“我”有关,也与《单读》存在可讨论的关系。第一次改版后,《单读》的销量立刻不一样。吴琦非常坚信读者的敏感。“做文化产品的人都不要把读者想得太傻了,他们真的是在用自己的知识审美来感知你的产品。”

2020年,以项飙与吴琦对话形式呈现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这是一本非典型的书。吴琦很愿意尝试“四不像”式的东西,因为有趣,很难用单一的传媒框架或出版框架去限定它。除去对话、学习、协作本身的价值,这本书对吴琦和《单读》的影响也很大。最终做宣传的时候,项飙、吴琦、罗丹妮都在“名头”这件事上往后退。“合作会让我们每个人的自我缩小,会让作品本身去说话,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讲究自我的年代里,能够促成不同领域、不同身份、不同年纪、性别的人的合作,能够持久完成,最后还能够得到回应,这对我个人的很多价值观是一种肯定,说明这样的方式可以做事情,不是非得用主流或者既定套路。”

对吴琦和《单读》来说,这本书是第三堂出版课。因为这本书的相对成功,直接推动出版成为《单读》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很多人因为《单读》出版的作品了解了吴琦和同事们所做的事情,也对他个人有所感知,不然怎么会出现跨界合作拍杂志这种从未出现过的工作形态?

3

吴琦

也别太远

问起吴琦拍摄的感受,吴琦无法说出。那扇车窗还在,他说一切他都不了解,所以先继续保持懵懂吧。本来,吴琦的这篇故事应该聚焦在《单读》改版和工作中大刀阔斧的尝试上。但从环城公交开动,吴琦就在重塑自己的公路环游当中。他一直在从自己的小世界走出,但童年的稳定经历带给吴琦的东西太多了,致使他不想从小世界里走出来太远。他厌恶名气带来的权力滥用和来之过易。“我并不想从一个小世界到了一个大舞台,你就一骑绝尘,你就消失在光或某个舞台里面,那样我还是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吴琦说。过去的小世界是吴琦对自我的支撑,他希望不管是童年,家乡还是既往所有的工作经验,都还能在他身上,不管是作为一种能力,一种性格,还是一种。“我很怕别人说你怎么不一样了,我希望这些所谓好的变化都不要来得太容易。”在目前这个阶段,吴琦认为时不时回望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在每个阶段理解自己是怎么成为今天的自己很重要。对他而言,这些对变化的辨析是他重要的稳定器。

q&a:

你日常会做的是?最喜欢的运动是?

吴琦:日常会游泳、徒步,或在健身房里做其他类型的有氧运动。

这次尝试“武极”系列的运动装备,感觉如何,你觉得这些衣物和鞋子适合用在你的哪些生活和运动场景中?

吴琦:这个系列穿上很舒适,很合身,在日常运动和工作场景里都适合穿,尤其是在场景切换时能派上用场。

 

 

监制:佟宇 / 策划、编辑:李祺 / 统筹:赵文斐 / 摄影:张博然 / 采访、撰文:闫夏 / 制片、美术:mia(一颗葡萄)/ 妆发:邹成程 /  灯光:李绍西 / 后期:bopstudio / 助理编辑:邹蜜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
网站地图